媒体网络对痔疮的各种小广告和医生答疑等等等等,都是诱人花钱的把戏。在这里我真心的想把自己关于痔疮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虽然我不是医生什么的,但是天生体质容易患病,这么多年下来总结了不少东西。十人九痔这话不假,而且人一旦得过痔疮之后,就很容易再得,这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只能经常注意饮食和作息,多多运动。
专家们都说:痔疮分三种:内痔、外痔、混合痔。这样说的确没错,但在我这种一般人看来,得在自己身上的痔疮常见的也就两种:一种是大便干涩,有出血(排除大便过硬导致肛门破裂的情况),另一种是肛门外面长出肉芽、肉球或者类似瘤子的肉疙瘩,也就是血栓痔,得了血栓痔不是人人会疼,也不一定伴随大便干,也不一定流血,但是很麻烦。这两种痔疮的共性是肛门摸起来比平时略硬,痒,便便干。
通常来说,如果是第一种:大便流血的痔疮,暂且先别用药,观察2、3天。药这东西不到不得已最好别用,是药三分毒嘛,何况还有依赖性或者抗药性什么的。这两天内不吃辣,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别喝酒喝咖啡,别吃上火的食物等,而且一定注意清洁。幸运的话,轻度痔疮无需措施就能自愈。如果3天了大便还是有血,那么药店买马应龙,或者栓。很快就会好。这样的痔疮无需去医院手术,也别往医院跑,踏进医院大门谁不是至少掏上百块钱还不一定有效果呢?何况这种情况并不严重,跟得了小感冒似的很好治。
第二种情况血栓痔,当肉瘤长到花生米般大小时,最好还是手术的,靠吃药敷药治疗基本好不了。切记别去街头或者电视上打广告的什么什么什么肛肠专科医院!切记!肛肠手术还是要去当地正规医院,手术是小手术,5分钟就能做,别上各类广告的当。可以先了解一下当地哪些医院是国家级或者三甲级医院,外科技术好的医院是首选。这里多余说两句,很多痔疮手术广告都会标榜“微创”二字仿佛很高端,其实所有的痔疮手术都是微创的。做的时候不疼,因为打麻药。手术之后,伤口还没愈合的日子才会比较痛苦。另外还有很多广告说引进XXXX先进技术之类的字眼,手术中会遇到各种收费的项目,劝你们别信,都是诱人掏钱的把戏,而且搞不好会耽误治疗。实际上痔疮手术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打麻药后,刀隔开血栓,取走血块,然后填药消毒包扎。
姐姐我这辈子最痛苦的时光莫过于痔疮手术后恢复期的那段日子,经历过之后,就跟生个孩子似的。我在正规的医院做的手术,手术费450多,还有医药费,挂号费,换药费等前前后后一共花了900左右。近千块钱是当今在正规医院做痔疮手术很便宜的价格了,如果去街头私人医院收费更高更黑,弄出各类收钱的条目,骗人骗得理直气壮。那时我切除了一个血栓外痔,有大豆般大小。手术过程是这样的,先是灌肠,排便。然后脱了裤子侧躺在床上,医生在菊花周围打3针麻药,针插瞬间会疼,然后3——5分钟,我在毫无任何感觉的情况下,切除了那颗很大的血栓。然后医生给我菊花里塞进了一点药,有止血的,还有治痔疮的栓剂。然后用纱布贴上,我就可以下地交钱去了。医生给我开了几种药:一个是栓,一个是马应龙,一个是医院抓的中药用来坐浴的,一个是麻仁丸用来帮助软化大便的。这几样药都不贵。当天我回到家,麻药散去后菊花还是疼的,晚上把里面塞的纱布取出来,又少量流了一点点血。手术之后是要保证每天大便的,而且医生说术后3个月,都不能吃辣,最好也别吃面食,这个真要信。
术后恢复的日子相当痛苦,完全不是网络上宣传的那样,所以奉劝大家都别相信网络广告。痔疮手术恢复的时间,好的情况1个月,不好要3个月,这才是现实。术后前些天,菊花一直比较疼,行动不太方便,每隔3天去医院换药,我换了4次。同时每天要给自己塞栓,感觉像是自慰,可是比那个悲催得多。当然这些都不是最痛苦的,因为这些都不会疼。每天大便才是最痛苦的时候。手术后3个星期,我每天大便都有血,而且术后5天大便是血流成河的那种。同时还伴随着肛门口变小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才有,还是很多手术的人都会有。肛门口变小,加之手术后大便总是会疼得钻心,我甚至开始恐惧大便这件事。所以每天要吃掉很多香蕉,喝很多很多水,但还是会有大便干燥的问题,而且大便比以前更加干燥更加粗。忍痛不敢使劲翔,但又不能让时间太久,但一用劲就疼得想死,以至于每次我都搞到30分钟。
如果您此时正在吃饭或者准备吃饭,恕我使用“大便”这个字眼。
手术后我艰难的度过了1个半月,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差不多3个月里一口辣味没有吃,也没有吃面,对于我这个北方人3个月不吃面食真的痛苦死了。期间还有段时间,肛门处又长出了小肉芽,便又去医院,医生说不是复发,很多人术后都会长肉芽,慢慢的有的人自行消退,有的人不消退(又过1个月,我那个肉芽消退了)。
再说说轻度血栓痔吧。如果你摸到自己肛门口有小肉芽小褶皱,或者肛门比平时硬,有时会痒、有时伴随着拉屎疼,明显特征是拉屎擦屁屁的时候,会感觉到肛门有凸起状,但站起来,肛门一缩,凸起的东东就没了。这就是轻度的血栓痔,这种情况下您需要注意了,得防止它越来越大,免得发展下去太大,缩不进去的时候就得做手术。不去医院的话,在饮食上就得相当注意,不能久坐,常常做提肛运动,而且需要买药,马应龙外擦是必须的,还要搭配药物消毒坐浴,每天早晚各10分钟,如果买不到坐浴的药,用温水坐浴也可,主要是活血化瘀用的。我还会用栓剂。女孩子月经期间得了血栓痔,不能坐浴那么就用栓吧,擦点马应龙,注意清洁。
血栓痔很麻烦,不知是否我的方法不对,一般至少要20天才好。
如果您至今未得过痔疮,那么我真是各种羡慕嫉妒啊!但现在不得不代表将来不得,您还是要注意饮食清淡,不熬夜,不酗酒,别久坐久站,其一保证便便通畅,其二就是要保证心情舒畅。这样的话一般不会患病吧。但是别经常吃泻药、减肥药、泻火药,因为会产生依赖性。
提供一些我用过的药:麻仁丸(4块几),同仁堂的地榆槐角丸(8块几,有效果)。肛泰栓(11块),痔清栓,马应龙(必备)。
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希望对大家痔疮的疑惑有所帮助。
ps:有的人怕手术后大便困难,特意吃拉肚子的药,原本以为会容易拉出来,其实不然,反而上厕所的频率增加,会耽误伤口愈合。
pps:马应龙当然是必备,发现有很多人在问类似的问题。最好的使用方法是,大便之后,清水洗干净外肛,然后把马应龙挤出来一点在你的某根手指上((⊙ o ⊙ ,喜欢哪根手指就用哪根。。)然后,将手指伸进肛门,一根指节的长度,旋转着让马应龙擦过一圈,不够再挤再擦,懂~~~马应龙不是用在YD的啊啊啊啊啊~~~
Friday, 4 November 2016
Thursday, 3 November 2016
c# webform 1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Web;
using System.Web.UI;
using System.Web.UI.WebControls;
namespace webform
{
public partial class _default : System.Web.UI.Page
{
int counter = 0;
string[] cities = new string[] { "calgary", "saskatoon", "toronto", "montreal", "vancouver" };
protected void Page_Loa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if(!IsPostBack)
{
Response.Write("this is the first time page loads");
ux_cities.DataSource = cities;
DataBind();
}
else
{
counter++;
Response.Write("subsequent page write " + counter);
}
}
protected void ux_submit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var msg = string.Format("{0}: {1} ({2})", ux_full_name.Text, ux_phone.Text, ux_cities.SelectedValue);
ux_display.Text = msg;
}
}
}
------------------------------------------------------------------
default.aspx source
<%@ Page Language="C#" AutoEventWireup="true" CodeBehind="default.aspx.cs" Inherits="webform._default" %>
<!DOCTYPE html>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head runat="server">
<title></title>
<style type="text/css">
.auto-style1 {
width: 141px;
}
</style>
</head>
<body>
<form id="form1" runat="server" >
<div>
</div>
<table>
<tr>
<td><asp:Label ID="Label1" runat="server" Text="full_name"></asp:Label></td>
<td><asp:TextBox ID="ux_full_name" runat="server"></asp:TextBox></td>
<td class="auto-style1">
<asp:RequiredFieldValidator ID="RequiredFieldValidator2" runat="server" ControlToValidate="ux_full_name" ErrorMessage="full name required" ForeColor="Red">*</asp:RequiredFieldValidator>
</td>
</tr>
<tr>
<td><asp:Label ID="Label2" runat="server" Text="phone"></asp:Label></td>
<td><asp:TextBox ID="ux_phone" runat="server" ToolTip="111-1111"></asp:TextBox></td>
<td class="auto-style1">
<asp:RegularExpressionValidator ID="RegularExpressionValidator1" runat="server" ControlToValidate="ux_phone" ErrorMessage="us phone" ValidationExpression="((\(\d{3}\) ?)|(\d{3}-))?\d{3}-\d{4}">*</asp:RegularExpressionValidator>
</td>
</tr>
<tr>
<td><asp:Label ID="Label3" runat="server" Text="city"></asp:Label></td>
<td><asp:DropDownList ID="ux_cities" runat="server" Width="130px"></asp:DropDownList></td>
<td class="auto-style1"> </td>
</tr>
<tr>
<td colspan="2"><asp:Button ID="ux_submit" runat="server" Text="submit" OnClick="ux_submit_Click" Width="168px" /></td>
</tr>
</table>
<asp:Label ID="ux_display" runat="server" Text="Label"></asp:Label>
<asp:Button ID="ux_save" runat="server" Text="save" />
<br />
<asp:ValidationSummary ID="ValidationSummary1" runat="server" />
</form>
</body>
</html>
--------------------------------------------------
web.config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how to configure your ASP.NET application, please visit
http://go.microsoft.com/fwlink/?LinkId=169433
-->
<configuration>
<appSettings>
<add key="ValidationSettings:UnobtrusiveValidationMode" value="None"/>
</appSettings>
<system.web>
<compilation debug="true" targetFramework="4.5.2"/>
<httpRuntime targetFramework="4.5.2"/>
<httpModules>
<add name="ApplicationInsightsWebTracking" type="Microsoft.ApplicationInsights.Web.ApplicationInsightsHttpModule, Microsoft.AI.Web"/>
</httpModules>
</system.web>
<system.codedom>
<compilers>
<compiler language="c#;cs;csharp" extension=".cs"
type="Microsoft.CodeDom.Providers.DotNetCompilerPlatform.CSharpCodeProvider, Microsoft.CodeDom.Providers.DotNetCompilerPlatform, Version=1.0.0.0, Culture=neutral, PublicKeyToken=31bf3856ad364e35"
warningLevel="4" compilerOptions="/langversion:6 /nowarn:1659;1699;1701"/>
<compiler language="vb;vbs;visualbasic;vbscript" extension=".vb"
type="Microsoft.CodeDom.Providers.DotNetCompilerPlatform.VBCodeProvider, Microsoft.CodeDom.Providers.DotNetCompilerPlatform, Version=1.0.0.0, Culture=neutral, PublicKeyToken=31bf3856ad364e35"
warningLevel="4" compilerOptions="/langversion:14 /nowarn:41008 /define:_MYTYPE=\"Web\" /optionInfer+"/>
</compilers>
</system.codedom>
<system.webServer>
<validation validateIntegratedModeConfiguration="false"/>
<modules>
<remove name="ApplicationInsightsWebTracking"/>
<add name="ApplicationInsightsWebTracking" type="Microsoft.ApplicationInsights.Web.ApplicationInsightsHttpModule, Microsoft.AI.Web"
preCondition="managedHandler"/>
</modules>
</system.webServer>
</configuration>
-------------------------------------------------------------
Leap Motion controller
From the earliest hardware prototypes to the latest tracking software, the Leap Motion platform has come a long way. We’ve gotten lots of questions about how our technology works, so today we’re taking a look at how raw sensor data is translated into useful information that developers can use in their applications.
Hardware
From a hardware perspective, the Leap Motion Controller is actually quite simple. The heart of the device consists of two cameras and three infrared LEDs. These track infrared light with a wavelength of 850 nanometers, which is outside the visible light spectrum.

Thanks to its wide angle lenses, the device has a large interaction space of eight cubic feet, which takes the shape of an inverted pyramid –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binocular cameras’ fields of view. Previously, the Leap Motion Controller’s viewing range was limited to roughly 2 feet (60 cm) above the device. With the Orion beta software, this has been expanded to 2.6 feet (80 cm). This range is limited by LED light propagation through space, since it becomes much harder to infer your hand’s position in 3D beyond a certain distance. LED light intensity is ultimately limited by the maximum current that can be drawn over the USB connection.
At this point, the device’s USB controller reads the sensor data into its own local memory and performs any necessary resolution adjustments. This data is then streamed via USB to the Leap Motion tracking software. (Update: This is now available as part of the Image API.)

The data takes the form of a grayscale stereo image of the near-infrared light spectrum, separated into the left and right cameras. Typically, the only objects you’ll see are those directly illuminated by the Leap Motion Controller’s LEDs. However, incandescent light bulbs, halogens, and daylight will also light up the scene in infrared. You might also notice that certain things, like cotton shirts, can appear white even though they are dark in the visible spectrum.
Software
Once the image data is streamed to your computer, it’s time for some heavy mathematical lifting. Despite popular misconceptions, the Leap Motion Controller doesn’t generate a depth map – instead it applies advanced algorithms to the raw sensor data.
The Leap Motion Service is the software on your computer that processes the images. After compensating for background objects (such as heads) and ambient environmental lighting, the images are analyzed to reconstruct a 3D representation of what the device sees.
Next, the tracking layer matches the data to extract tracking information such as fingers and tools. Our tracking algorithms interpret the 3D data and infer the positions of occluded objects. Filtering techniques are applied to ensure smooth temporal coherence of the data. The Leap Motion Service then feeds the results – expressed as a series of frames, or snapshots, containing all of the tracking data – into a transport protocol.
Through this protocol, the service communicates with the Leap Motion Control Panel, as well as native and web client libraries, through a local socket connection (TCP for native, WebSocket for web). The client library organizes the data into an object-oriented API structure, manages frame history, and provides helper functions and classes.
From there, the application logic ties into the Leap Motion input, allowing a motion-controlled interactive experience. Next week, we’ll take a closer look at our SDK and getting started with our API.
卡尔加里警察公布全城犯罪地图
|
人口雪崩!中国生育水平已是全球最低 没有之一
近日《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中国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5。这个数据低于世界银行最新的2014年的所有其他199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换言之,如果1.05的生育率属实,那中国的生育水平就是全球最低,而不是最低之一。
生育率是指每个女性平均生育的孩子数量。由于中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一般国家要高出约10%,平均每个女性需要生育更多的孩子才能维持人口不衰减;从群体繁衍来看,中国1.05的生育率只相当于发达国的1.0的生育率。这体现在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只要达到2.1就可以维持人口代际平衡,而中国生育率则需要达到2.2才能做到这点。
近一二十年来,各种证据一再显示中国早已经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2010到2014年的生育率分别为1.18、1.04、1.26、1.24、1.28,平均生育率仅1.2,即使取最高值也只有1.28。但2015年11月5日国家卫计委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依然声称实际生育率介于1.5到1.6。如果说生育率确实有这么高,那意味着2015年耗资不菲的人口小普查所得出的1.05的数据就漏算了1/3的婴儿;普查机构是不是应该为这么大的漏报比例承担责任?
由于都是基于抽样,再加上各种宏观因素影响,各年生育率会有一定波动性,但不可能会相差1/3。问题并不是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漏报,而是计划生育部门以漏报为理由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幅调高生育率数据,严重误导决策层和民众。上个月,湖北宜昌市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发出提倡生育二孩的公开信后,我们就关注过当地的生育数据。2015年8月宜昌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生育调查;结果显示,当地2015年总和生育率仅有0.81。宜昌的调查是基于30%的育龄妇女,抽样比例是一般生育率调查的30倍,应当非常准确。
宜昌是一个地级市,包括5个县,其中还有少数民族地区,该地的城市化率还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考虑到这些因素,如果说宜昌的生育率仅有0.81,那全国1.05的生育率并不离奇。宜昌的数据也暗示,国家统计局根据人口普查和每年抽样调查所公布的数据,并不像计划生育部门一直宣称的那样严重高估了生育率;而后者对生育率的调整则是刻意的误导。而且,2015年的数据是来自抽样比例较高的小普查,按理应该比之前的几年更准确。
为了进一步分析近年的生育率,我们将2010至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按孩次分解。如表1所示,2014年总和生育率高于2013年;这主要是因为二孩和三孩次生育率上升,与2014年实施单独二孩的政策变化相符。而2015年的一孩、二孩和三孩次生育率都比2014年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一孩生育率。除了实际的超低生育率、抽样误区以及其他宏观波动因素之外,我们认为2015年如此之低的生育率还可能部分归因于生育率的进度效应。
所谓进度效应是指,育龄女性在某些年份普遍推迟生育,导致这些年份的总和生育率走低。假设这些女性只是推迟,而非放弃生育,那么总和生育率在开始年份的下降幅度会在实际生育年份得到补偿。我们注意到,2015年的平均生育年龄比2014年增加了将近1岁,说明进度效应可能确实存在。这背后的原因应该是进一步的城市化,以及大学扩招导致很多年轻女性推迟婚育。
不过,由于女性生育多孩的意愿及怀孕几率都会随年龄下降,延缓生育所降低的生育率只有一部分会在未来得到补偿。 再考虑到2016年年初全面两孩开始实施等因素,综合判断,2016和2017年的生育率会显著反弹。特别是,随着堆积生育意愿的释放,2017年将出现生育小高峰。但在此之后,由于堆积效应弱化,尤其是未来十年育龄高峰期女性萎缩超过40%,出生人口将面临雪崩。
对大部分人来说,生育率不过是一个数据,多高或多低都没有切身感受。特别是,过去高生育率时出生的人口依然在世,虽然每年出生人口已经显著少于1950年代初期,但总人口依然还在增长,使得极少有人会认识到未来人口衰减将多么触目惊心。上述国家统计2010年到2015年数据显示的总和生育率平均不到1.2。 即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对这几年的生育率低估了15%,实际生育率也不到1.4;在1.2的更替水平下,这意味着每隔一代人,年出生人口将减少36.4%,两代人将减少超过60%。如果生育率一直稳定在1.4的水平,那总人口也将以每50年减少一半的速度萎缩。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生育率高达卫计委所宣称的1.6的水平,那也意味着每50年减少超过40%;这也完全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生育状态。
更重要的是,即使完全放开生育,生育率恢复并维持在更替水平也几乎不可能,因为未来影响生育率各种因素的可预期变化几乎都是负面的。首先,现代化过程中,生育率下降是普遍现象。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经济社会将持续发展,这会进一步挤压生育率。这是因为,现代技术需要更高的劳动力质量,从而推高教育要求,增加养育孩子的实际成本;而女性就业的普及、父母教育水平和工作技能的提升以及生活的丰富,又增加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
其次,“养儿防老”是以前多生的经济动因之一,但随着养老社会化的普及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这个动力已基本消失。即使那些愿意多生的父母,也极少指望今后靠孩子来养老。在经济上,养育孩子是一种以自己的艰辛付出来给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利他行为。
再者,在长期的一胎化下,城市家庭已把一孩当成了默认的生育状态,需要强烈的理由才会生育二孩,这在人类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过去农村较高的生育率尚可补偿城市的极低生育率,但很多农村年轻人已在城市工作和生活,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且脱离了之前的亲友氛围,生育观念在向城市靠拢。即便是在生育意愿较高的中国农村地区,生育意愿也不到1.9,比日本、韩国还要低。
而且,中国是一个世俗化社会,没有像伊斯兰和基督教社会那些生育友善的宗教土壤。过去诸如“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生育观念早已式微,而少生甚至不生孩子的观念盛行。早年父母是促进年轻人生育的因素,但现在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本身就接受了少生的观念,有些甚至反对子女多生孩子。
在可预见的将来,很多压低生育率的因素会不断自我强化,形成恶性循环。比如:
很多单独夫妻不想生育二孩是担心养育孩子的成本太高,而养育成其原因又恰恰是社会平均生得太少。如果家庭普遍生育两三个孩子,每个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就不会这么高,“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也许就不会成为常态,想多生的夫妻也许就不会望而却步。反之,生育率越低,家庭平均孩子越少,每个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越高,一般家庭越不敢多生孩子,反过来又导致更低生育率。
其次,随着大量年轻人去城市工作加上生育率走低,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导致不少学校被迫关闭。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农村关闭了一半以上的学校。原来很多自然村设有小学,现在则要去乡镇甚至县城上学,大幅增加了很多学龄孩子上学的困难。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抑制农村家庭的生育意愿。宜昌的数据就显示,农村的生育率比城市还低。实际上各种生育率意愿调查已经印证了,中国农村的生育意愿低于超低生育率的日韩,那种农村生得很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再者,由于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迅速恶化,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不断加重。这种负担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有心理上的。随着独生子女父母一辈逐渐老去,中国城市育龄家庭的平均压力会大幅增加,这反过来又会抑制他们的生育意愿。
既然扭转低生育率的危机如此艰难,那么,现在理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然而,现在人口政策仍然在严厉处罚多生。例如,近日推出的《辽宁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对超生家庭征收5-10倍基数抚养费,超生两个子女以上的,将以5-10倍基数抚养费为标准,按照多生育子女数加倍征收社会抚养费。这种严厉惩罚多胎的措施是极其荒谬的,特别是在如此低迷的生育意愿下。
由于总有部分人不婚不育,或只愿生育一两个孩子,少数家庭生育特别多孩子对维持民族繁衍至关重要。在一个正常社会中,不同家庭的生育意愿千差万别。假定意愿孩子数呈如下的分布:6、3、2、2、1、1、0,且所有家庭都能如愿,那一共7个家庭将生育15个孩子,生育率为2.14,勉强接近更替水平。而在这15个孩子中,来自三孩或六孩家庭的有9个,占总数的2/3;来自两孩家庭的孩子只有4个;而独生子女只有2个,不到总数的1/7。这也意味着,当来自三孩和三孩以上家庭的孩子非常普遍时,生育率才刚处于更替水平。
这也说明,全面二孩政策远远不够。在该政策下,上述家庭的生育数量将分别变成2、2、2、2、1、1、0,即7个家庭总共生育10个孩子,生育率仅为1.43。即当人们感觉二孩家庭孩子非常普遍时,生育率已经远低于更替水平了。
比较一下辽宁与韩国的生育政策,更能看出辽宁严惩三孩政策的荒谬。韩国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约4900万,出生43.87万。辽宁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4382多万,但仅出生25.02万人。辽宁的面积是韩国的1.5倍,人口是韩国的89.4%,但新生儿却只有韩国的57.0%。
韩国在大力鼓励生育,辽宁省却仍然在严格限制生育。事实上,过去韩国也曾实行过鼓励少生的政策。韩国生育率在1955~1960年高达6以上。在1962~1995年间推行小家庭鼓励少生后,韩国生育率从5.79降至1.63。从1996至2004年,韩国试图将生育率稳定至替代水平,但生育率依然从1.58降至1.15,并在2005年跌至历史最低的1.08。自2005年韩国开始推出各种政策鼓励生育,但生育率却依然徘徊在1.1至1.3之间。2010年9月,韩国总统李明博宣布,计划投资3.7万亿韩元用于鼓励生育。这一巨大的预算将用于扶助普通家庭的托儿和育儿教育,韩国70%的家庭将会从中受益,之前韩国就开始对生育第三孩的家庭提供奖金。但韩国生育率在2014年依然处在1.21的超低水平。
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经验以及我们上述分析都表明:降低生育率容易做到,但要提升生育率却难上加难。中国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经超过25年,未来面临进一步下行的压力,即使立即全面放开,但只要不大力鼓励生育,出生人数在经历短暂的反弹后依然会一路下滑,人口的极度老化和急剧萎缩难以避免。扣除技术进步的因素,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不断萎缩,规模效应持续弱化,最终丧失综合性的产业优势,人均收入下降,国力全面衰退。
这些预言并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被一个又一个低生育国家和地区的经历已经可靠的经济学分析所印证的现象。前面提及的辽宁就是一个例子。辽宁的生育率长期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之一,与人口控制论者宣扬的相反,少生不仅没有带来快富,反而致贫。从1980年到2015年,虽然辽宁的人口增长显著慢于全国,但辽宁的人均GDP增长速度反而却比全国还要低20%以上。而且,到2016年,经济发展水平还显著低于发达经济体的辽宁竟然破天荒地出现了经济负增长。
虽然辽宁经济的低迷有起点较高、体制观念甚至核算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低生育率是辽宁经济萎靡的根本性因素。在如此暗淡的人口前景下,不去大力鼓励生育,而是严禁三胎,并想靠进一步大规模投资来振兴辽宁无异于异想天开。从人口形势来看,辽宁只是比全国快了一二十年。除非能成功地在全国范围大幅度地提升生育率至可持续的水平,辽宁的今天将是中国的明天。
生育率是指每个女性平均生育的孩子数量。由于中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一般国家要高出约10%,平均每个女性需要生育更多的孩子才能维持人口不衰减;从群体繁衍来看,中国1.05的生育率只相当于发达国的1.0的生育率。这体现在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只要达到2.1就可以维持人口代际平衡,而中国生育率则需要达到2.2才能做到这点。
近一二十年来,各种证据一再显示中国早已经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2010到2014年的生育率分别为1.18、1.04、1.26、1.24、1.28,平均生育率仅1.2,即使取最高值也只有1.28。但2015年11月5日国家卫计委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依然声称实际生育率介于1.5到1.6。如果说生育率确实有这么高,那意味着2015年耗资不菲的人口小普查所得出的1.05的数据就漏算了1/3的婴儿;普查机构是不是应该为这么大的漏报比例承担责任?
由于都是基于抽样,再加上各种宏观因素影响,各年生育率会有一定波动性,但不可能会相差1/3。问题并不是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漏报,而是计划生育部门以漏报为理由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幅调高生育率数据,严重误导决策层和民众。上个月,湖北宜昌市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发出提倡生育二孩的公开信后,我们就关注过当地的生育数据。2015年8月宜昌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生育调查;结果显示,当地2015年总和生育率仅有0.81。宜昌的调查是基于30%的育龄妇女,抽样比例是一般生育率调查的30倍,应当非常准确。
宜昌是一个地级市,包括5个县,其中还有少数民族地区,该地的城市化率还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考虑到这些因素,如果说宜昌的生育率仅有0.81,那全国1.05的生育率并不离奇。宜昌的数据也暗示,国家统计局根据人口普查和每年抽样调查所公布的数据,并不像计划生育部门一直宣称的那样严重高估了生育率;而后者对生育率的调整则是刻意的误导。而且,2015年的数据是来自抽样比例较高的小普查,按理应该比之前的几年更准确。
为了进一步分析近年的生育率,我们将2010至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按孩次分解。如表1所示,2014年总和生育率高于2013年;这主要是因为二孩和三孩次生育率上升,与2014年实施单独二孩的政策变化相符。而2015年的一孩、二孩和三孩次生育率都比2014年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一孩生育率。除了实际的超低生育率、抽样误区以及其他宏观波动因素之外,我们认为2015年如此之低的生育率还可能部分归因于生育率的进度效应。
所谓进度效应是指,育龄女性在某些年份普遍推迟生育,导致这些年份的总和生育率走低。假设这些女性只是推迟,而非放弃生育,那么总和生育率在开始年份的下降幅度会在实际生育年份得到补偿。我们注意到,2015年的平均生育年龄比2014年增加了将近1岁,说明进度效应可能确实存在。这背后的原因应该是进一步的城市化,以及大学扩招导致很多年轻女性推迟婚育。
不过,由于女性生育多孩的意愿及怀孕几率都会随年龄下降,延缓生育所降低的生育率只有一部分会在未来得到补偿。 再考虑到2016年年初全面两孩开始实施等因素,综合判断,2016和2017年的生育率会显著反弹。特别是,随着堆积生育意愿的释放,2017年将出现生育小高峰。但在此之后,由于堆积效应弱化,尤其是未来十年育龄高峰期女性萎缩超过40%,出生人口将面临雪崩。
对大部分人来说,生育率不过是一个数据,多高或多低都没有切身感受。特别是,过去高生育率时出生的人口依然在世,虽然每年出生人口已经显著少于1950年代初期,但总人口依然还在增长,使得极少有人会认识到未来人口衰减将多么触目惊心。上述国家统计2010年到2015年数据显示的总和生育率平均不到1.2。 即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对这几年的生育率低估了15%,实际生育率也不到1.4;在1.2的更替水平下,这意味着每隔一代人,年出生人口将减少36.4%,两代人将减少超过60%。如果生育率一直稳定在1.4的水平,那总人口也将以每50年减少一半的速度萎缩。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生育率高达卫计委所宣称的1.6的水平,那也意味着每50年减少超过40%;这也完全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生育状态。
更重要的是,即使完全放开生育,生育率恢复并维持在更替水平也几乎不可能,因为未来影响生育率各种因素的可预期变化几乎都是负面的。首先,现代化过程中,生育率下降是普遍现象。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经济社会将持续发展,这会进一步挤压生育率。这是因为,现代技术需要更高的劳动力质量,从而推高教育要求,增加养育孩子的实际成本;而女性就业的普及、父母教育水平和工作技能的提升以及生活的丰富,又增加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
其次,“养儿防老”是以前多生的经济动因之一,但随着养老社会化的普及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这个动力已基本消失。即使那些愿意多生的父母,也极少指望今后靠孩子来养老。在经济上,养育孩子是一种以自己的艰辛付出来给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利他行为。
再者,在长期的一胎化下,城市家庭已把一孩当成了默认的生育状态,需要强烈的理由才会生育二孩,这在人类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过去农村较高的生育率尚可补偿城市的极低生育率,但很多农村年轻人已在城市工作和生活,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且脱离了之前的亲友氛围,生育观念在向城市靠拢。即便是在生育意愿较高的中国农村地区,生育意愿也不到1.9,比日本、韩国还要低。
而且,中国是一个世俗化社会,没有像伊斯兰和基督教社会那些生育友善的宗教土壤。过去诸如“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生育观念早已式微,而少生甚至不生孩子的观念盛行。早年父母是促进年轻人生育的因素,但现在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本身就接受了少生的观念,有些甚至反对子女多生孩子。
在可预见的将来,很多压低生育率的因素会不断自我强化,形成恶性循环。比如:
很多单独夫妻不想生育二孩是担心养育孩子的成本太高,而养育成其原因又恰恰是社会平均生得太少。如果家庭普遍生育两三个孩子,每个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就不会这么高,“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也许就不会成为常态,想多生的夫妻也许就不会望而却步。反之,生育率越低,家庭平均孩子越少,每个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越高,一般家庭越不敢多生孩子,反过来又导致更低生育率。
其次,随着大量年轻人去城市工作加上生育率走低,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导致不少学校被迫关闭。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农村关闭了一半以上的学校。原来很多自然村设有小学,现在则要去乡镇甚至县城上学,大幅增加了很多学龄孩子上学的困难。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抑制农村家庭的生育意愿。宜昌的数据就显示,农村的生育率比城市还低。实际上各种生育率意愿调查已经印证了,中国农村的生育意愿低于超低生育率的日韩,那种农村生得很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再者,由于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迅速恶化,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不断加重。这种负担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有心理上的。随着独生子女父母一辈逐渐老去,中国城市育龄家庭的平均压力会大幅增加,这反过来又会抑制他们的生育意愿。
既然扭转低生育率的危机如此艰难,那么,现在理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然而,现在人口政策仍然在严厉处罚多生。例如,近日推出的《辽宁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对超生家庭征收5-10倍基数抚养费,超生两个子女以上的,将以5-10倍基数抚养费为标准,按照多生育子女数加倍征收社会抚养费。这种严厉惩罚多胎的措施是极其荒谬的,特别是在如此低迷的生育意愿下。
由于总有部分人不婚不育,或只愿生育一两个孩子,少数家庭生育特别多孩子对维持民族繁衍至关重要。在一个正常社会中,不同家庭的生育意愿千差万别。假定意愿孩子数呈如下的分布:6、3、2、2、1、1、0,且所有家庭都能如愿,那一共7个家庭将生育15个孩子,生育率为2.14,勉强接近更替水平。而在这15个孩子中,来自三孩或六孩家庭的有9个,占总数的2/3;来自两孩家庭的孩子只有4个;而独生子女只有2个,不到总数的1/7。这也意味着,当来自三孩和三孩以上家庭的孩子非常普遍时,生育率才刚处于更替水平。
这也说明,全面二孩政策远远不够。在该政策下,上述家庭的生育数量将分别变成2、2、2、2、1、1、0,即7个家庭总共生育10个孩子,生育率仅为1.43。即当人们感觉二孩家庭孩子非常普遍时,生育率已经远低于更替水平了。
比较一下辽宁与韩国的生育政策,更能看出辽宁严惩三孩政策的荒谬。韩国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约4900万,出生43.87万。辽宁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4382多万,但仅出生25.02万人。辽宁的面积是韩国的1.5倍,人口是韩国的89.4%,但新生儿却只有韩国的57.0%。
韩国在大力鼓励生育,辽宁省却仍然在严格限制生育。事实上,过去韩国也曾实行过鼓励少生的政策。韩国生育率在1955~1960年高达6以上。在1962~1995年间推行小家庭鼓励少生后,韩国生育率从5.79降至1.63。从1996至2004年,韩国试图将生育率稳定至替代水平,但生育率依然从1.58降至1.15,并在2005年跌至历史最低的1.08。自2005年韩国开始推出各种政策鼓励生育,但生育率却依然徘徊在1.1至1.3之间。2010年9月,韩国总统李明博宣布,计划投资3.7万亿韩元用于鼓励生育。这一巨大的预算将用于扶助普通家庭的托儿和育儿教育,韩国70%的家庭将会从中受益,之前韩国就开始对生育第三孩的家庭提供奖金。但韩国生育率在2014年依然处在1.21的超低水平。
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经验以及我们上述分析都表明:降低生育率容易做到,但要提升生育率却难上加难。中国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经超过25年,未来面临进一步下行的压力,即使立即全面放开,但只要不大力鼓励生育,出生人数在经历短暂的反弹后依然会一路下滑,人口的极度老化和急剧萎缩难以避免。扣除技术进步的因素,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不断萎缩,规模效应持续弱化,最终丧失综合性的产业优势,人均收入下降,国力全面衰退。
这些预言并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被一个又一个低生育国家和地区的经历已经可靠的经济学分析所印证的现象。前面提及的辽宁就是一个例子。辽宁的生育率长期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之一,与人口控制论者宣扬的相反,少生不仅没有带来快富,反而致贫。从1980年到2015年,虽然辽宁的人口增长显著慢于全国,但辽宁的人均GDP增长速度反而却比全国还要低20%以上。而且,到2016年,经济发展水平还显著低于发达经济体的辽宁竟然破天荒地出现了经济负增长。
虽然辽宁经济的低迷有起点较高、体制观念甚至核算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低生育率是辽宁经济萎靡的根本性因素。在如此暗淡的人口前景下,不去大力鼓励生育,而是严禁三胎,并想靠进一步大规模投资来振兴辽宁无异于异想天开。从人口形势来看,辽宁只是比全国快了一二十年。除非能成功地在全国范围大幅度地提升生育率至可持续的水平,辽宁的今天将是中国的明天。
Tuesday, 1 November 2016
大量事实表明,希拉里很可能已经被幕后导演抛弃
FBI重启调查总统大选希拉里已基本出局
10月28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宣布重启对希拉里的调查。这让一向面对被曝光揭黑幕从容不迫的希拉里不淡定了。
她先是第一时间表示惊愕,称这简直是“前所未见”且“令人深感忧虑”。随后,当她得知这是FBI局长科米力排众议做出的决定时,她随即反击,谴责科米发表上述声明“不仅很奇怪,而且这样的事情以前从来没有过”,她说由于科米在信中语焉不详致使选民无法知晓完整的事实,“这令人深感困扰”,“所以我们呼吁科米立即解释清楚,公开所有一切”。
希拉里在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使用私人服务器进行国事工作,被曝光后,FBI介入调查,但一度是走过场,在今年4月1日宣布停止调查。7月26日,希拉里正式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此后,希拉里虽然爆出了恶意攻击同党竞争者、对华尔街谄媚演讲、收受外国政治献金、扶持ISIS等丑闻,虽都是属于有确凿证据的猛料,但是由于曝光者是被美国官方追捕的阿桑奇等,因此,美国主流社会都视若罔闻,主流媒体也装聋作哑。但这一再强化了美国公众选民对希拉里虚伪、骗子的印象,对希拉里的选战造成了严重冲击。
有消息称,FBI此次重启调查,是因为希拉里的高级助手的花心老公Anthony Weiner发黄色图片,被追踪出新的证据。而很快另一种说法把前者推翻——人类最伟大的黑客之一的Kim Dotcom向FBI和社会公众举报了被希拉里删除的邮件在犹他州的NSA的spy cloud上,并告诉人们如何合法地去找到那些邮件。美国政府见纸包不住火,FBI遂宣布重启调查。
其实,具体诱发调查重启的导火索并不最重要,而是FBI做出这个决定很重要。在美国政治体制中,总统、国会是前台领导,由于总统和议员不断换届,因此他们只是台前的演员,而FBI却是美国情报系统的中枢,其任务是保卫美国、调查反联邦犯罪、打击外国势力威胁美国的情报和恐怖活动、收集整理政治领袖的秘密档案等。它是美国真正幕后老板的神经中枢,其首任局长埃德加·胡佛任职长达48年之久。现在联邦调查局局长任期虽限制为10年,但因其秘密性,可规避公众监督,因此可成为美国幕后真正老板直接控制使用的工具。
FBI在此距离本次总统大选揭晓仅11天的关键时刻,重新宣布对希拉里调查,必然有着板上钉钉的证据,否则将背负干预大选之责。
希拉里被抛弃或因偏执傲慢的冷战思维
美国幕后老板决定抛弃希拉里,真正的原因或许有两个:
一、特朗普获得大选胜利的概率已经较高,他们顺势而为;
二、更重要的可能是,希拉里作为傲慢的女性,在竞选中表现出来的固执偏执,让她在未来很难被驾驭,在当今美国实力下降的情况下,她缺乏跟其它大国(特别是与俄罗斯和中国)妥协的能力。
最终促使幕后老板做出这个决定的,很可能与美国最近对东亚局势接踵而至的挫败有关——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决心摆脱美国控制,而在萨德导弹问题上刚决定站到美国一边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因闺蜜操纵丑闻而面临下野危机,即美国重返亚太制造地缘危机的两个前沿阵地都失控了。
而更令他们沮丧的是,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成为党的“核心”,更使他们失去了渗透控制中国的信心。重新学习与中国妥协,而不是颐指气使是在所难免的了。
与希拉里浓厚、强烈、在选举中攻击普京而强化的“冷战思维”相比,特朗普则比较能够顺应美国实力下降的现实,而要走“务实”路线。
特朗普对内政策是通过减税大力推进再工业化,大规模启动基础建设,严格限制移民,尤其是伊斯兰移民,为美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对外政策方面,在经济上要实行贸易保护;在政治军事上要减负、获取实实在在的收益,避免与俄罗斯和中国全面对抗、发生大规模战争,却会把主要实力和矛头对准中东,引爆中东大动荡,制造石油危机。
杜特尔特、朴槿惠失控令美国旧地缘战略崩溃
笔者此前曾经分析过,特朗普之所以从一匹无人看好的黑马最后横空出世,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民粹主义赢得了美国中下层的反响,更重要的是,他在今年4月份提出的废除伊朗核协议的主张,表现了与伊朗不共戴天的决心。
特朗普如果当选,他废除伊朗核协议意味着美国与伊朗将重回敌对状态,他以商人的逻辑相当可能发动对伊朗的战争。因为经过能源独立革命,美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已经由2006年的60%下降到了2015年的24.6%,而中东石油进口占比下降到仅为16.16%,石油储备由常规的96天增加到了108天。加上美国天然气已经基本自给。乙醇汽油随时可以发力增加产量,美国已经可以抛弃石油美元了,甚至可以将石油危机作为一张王牌打出去,从而赚的盆满钵满。
打击伊朗,引爆严重石油危机,美国可获得“一石三鸟”的收益:1、保护以色列犹太人;2、摧毁伊斯兰复兴的最后核心;3、石油危机会严重冲击中国和欧洲经济。而让回流的美元支持强势美元和美国阶段性复兴。
这符合美国石油军火寡头集团和犹太人政治集团的基本利益。对于美元背后的金融寡头利益集团而言,这也是同时打击俄、欧、中、伊——同时引发东欧、中东地缘政治危机,中断中东、东欧石油运输,美元“赢家通吃”——这一理想目标无法实现后的次优选择。
奥巴马已经错失了美国赢家通吃的机会
实现理想目标的机会已经被奥巴马错过了。
在2014年3月乌克兰政变后,奥巴马总统错过了乘乌克兰内乱时炸断俄罗斯输往欧洲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关键战术机会,同时他努力推进促成伊朗核协议,给美国在中东束缚了手脚。他最后2年任期更拿手的是脱口秀表演,更令他国有尊严的政治家轻视美国。而面对普京咄咄逼人的反击、中国以柔克刚的太极推手,美国地缘政治局面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掉了,从欧亚大陆西端的欧盟、英国、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到东端的菲律宾、韩国,现在美国的铁杆盟友几乎只剩下了日本。
更要命的是,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突飞猛进,俄罗斯军力卷土重来,冷战后军事战略重大失误的美军已经逐渐丧失了军事优势,特别是在俄罗斯和中国周边地区。而经过漫长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消磨,美军士气低落。因此,美国重返亚太和遏制俄罗斯的地缘战略逐渐沦为笑话。希拉里如当选则要背负这沉重的负担难以转身,特朗普上台却是美国进行外交重新洗牌的机会。
时间的推移对美国越来越不利,不仅中国、俄罗斯军力迅速追赶美军(美军因长期军备战略失误,如今悔之已晚,现在转向10年之内都难见成效)。中国也在习主席的要求下,迅速弥补战略短板——石油战略储备,国家战略储备已经由2014年的1243万吨迅速增加到2016年初的3197万吨,加上商业战略储备3283万吨(新华社2015年6月数据),中国石油储备已经超过43.5天,而迄今应该不少于50天。中国原计划于2020年完成的90天战略储备目标将提前完成。而一旦中国补上这个竞争短板,美国拿中国可真没招了。
特朗普上台
美国相当可能与俄罗斯妥协
中东还有一个重大隐患如果发作,那么可能会强化美国打击伊朗的决心,那就是沙特王储之争。沙特以前实行的是王位“兄死弟及”制,即哥哥去世,弟弟继承,但新国王萨勒曼准备改变它,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第一顺位替补王储,即转变“父死子继”制,这势必引起沙特王室内部权力之争,加上近两年国际石油价格大跌,沙特财政危机,更激化了矛盾,此外还叠加了亲西方派和原教旨派的意识形态冲突,因此,沙特内乱隐患不小。
如果沙特因内乱衰弱甚至分裂了,那么伊朗将成为伊斯兰文明的唯一希望和凝聚中心,在伊斯兰文明内部就没有克制力量了。这显然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美国有可能会抢在沙特内乱之前打击伊朗。以色列也不会坐视伊朗崛起。
但美国、以色列要对伊朗开战,必定要从东亚调兵,这就要缓和在东亚与中国的紧张关系。更要争取俄罗斯的默许。这就需要与俄罗斯的妥协,美国以承认俄罗斯在欧洲的权力,解除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且石油危机也能让俄罗斯大赚特赚,恢复元气大伤的国力,俄罗斯能经受住诱惑不接受吗?
这样一来,特朗普显然成为比希拉里更好的选择,因为偏执的希拉里不懂得顺势而为的变通,她很难低下傲慢的头,而即便低下普京也很难信任她;而缘起她丈夫克林顿的遏制中国战略,后来演化为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她也会因民主党立场的根深蒂固偏见而很难掉头。
因此,美国总统大选幕后的“导演”或许最后决定,抛弃希拉里这个固执而大牌的演员,而选择了更务实、也更好驾驭的特朗普。
面对务实的特朗普中国的日子会更难过
虽然希拉里表面骄傲而强硬,但是美国的实力已经不足以维持在地缘政治上同时对抗中国和俄罗斯,同时在货币上对抗欧元。最后可能哪一个目标都实现不了。
但是特朗普就不一样的了,他的几个核心策略都是针对中国的:1、大规模减税扶持美国再工业化,促使在华外资企业流往美国;2、实行贸易保护,特别是阻止中国制造的商品分割美国市场蛋糕;3、实施大规模的基建,增加就业,从而为美国再工业化提供更便利的物流环境;4、抛弃石油美元,引爆石油危机,更将直接冲击中国。
至于特朗普在加息问题上的态度尚不明朗,一方面他的大规模基建和政府负债需要低利率环境;可是最近他又说支持加息;他还对美联储现任主席耶伦非常不满,发誓要换掉她。
总体而言,特朗普如果当选美国总统,他在地缘政治上将采取收缩战略,与俄罗斯很可能和解,重返亚太也将低调收缩。而在经济上,他会主动切割与中国过去一体化的经贸关系,努力将市场和就业机会留给美国自己人。这都会让中国比较难受,却难以应对。
10月28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宣布重启对希拉里的调查。这让一向面对被曝光揭黑幕从容不迫的希拉里不淡定了。
她先是第一时间表示惊愕,称这简直是“前所未见”且“令人深感忧虑”。随后,当她得知这是FBI局长科米力排众议做出的决定时,她随即反击,谴责科米发表上述声明“不仅很奇怪,而且这样的事情以前从来没有过”,她说由于科米在信中语焉不详致使选民无法知晓完整的事实,“这令人深感困扰”,“所以我们呼吁科米立即解释清楚,公开所有一切”。
希拉里在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使用私人服务器进行国事工作,被曝光后,FBI介入调查,但一度是走过场,在今年4月1日宣布停止调查。7月26日,希拉里正式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此后,希拉里虽然爆出了恶意攻击同党竞争者、对华尔街谄媚演讲、收受外国政治献金、扶持ISIS等丑闻,虽都是属于有确凿证据的猛料,但是由于曝光者是被美国官方追捕的阿桑奇等,因此,美国主流社会都视若罔闻,主流媒体也装聋作哑。但这一再强化了美国公众选民对希拉里虚伪、骗子的印象,对希拉里的选战造成了严重冲击。
有消息称,FBI此次重启调查,是因为希拉里的高级助手的花心老公Anthony Weiner发黄色图片,被追踪出新的证据。而很快另一种说法把前者推翻——人类最伟大的黑客之一的Kim Dotcom向FBI和社会公众举报了被希拉里删除的邮件在犹他州的NSA的spy cloud上,并告诉人们如何合法地去找到那些邮件。美国政府见纸包不住火,FBI遂宣布重启调查。
其实,具体诱发调查重启的导火索并不最重要,而是FBI做出这个决定很重要。在美国政治体制中,总统、国会是前台领导,由于总统和议员不断换届,因此他们只是台前的演员,而FBI却是美国情报系统的中枢,其任务是保卫美国、调查反联邦犯罪、打击外国势力威胁美国的情报和恐怖活动、收集整理政治领袖的秘密档案等。它是美国真正幕后老板的神经中枢,其首任局长埃德加·胡佛任职长达48年之久。现在联邦调查局局长任期虽限制为10年,但因其秘密性,可规避公众监督,因此可成为美国幕后真正老板直接控制使用的工具。
FBI在此距离本次总统大选揭晓仅11天的关键时刻,重新宣布对希拉里调查,必然有着板上钉钉的证据,否则将背负干预大选之责。
希拉里被抛弃或因偏执傲慢的冷战思维
美国幕后老板决定抛弃希拉里,真正的原因或许有两个:
一、特朗普获得大选胜利的概率已经较高,他们顺势而为;
二、更重要的可能是,希拉里作为傲慢的女性,在竞选中表现出来的固执偏执,让她在未来很难被驾驭,在当今美国实力下降的情况下,她缺乏跟其它大国(特别是与俄罗斯和中国)妥协的能力。
最终促使幕后老板做出这个决定的,很可能与美国最近对东亚局势接踵而至的挫败有关——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决心摆脱美国控制,而在萨德导弹问题上刚决定站到美国一边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因闺蜜操纵丑闻而面临下野危机,即美国重返亚太制造地缘危机的两个前沿阵地都失控了。
而更令他们沮丧的是,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成为党的“核心”,更使他们失去了渗透控制中国的信心。重新学习与中国妥协,而不是颐指气使是在所难免的了。
与希拉里浓厚、强烈、在选举中攻击普京而强化的“冷战思维”相比,特朗普则比较能够顺应美国实力下降的现实,而要走“务实”路线。
特朗普对内政策是通过减税大力推进再工业化,大规模启动基础建设,严格限制移民,尤其是伊斯兰移民,为美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对外政策方面,在经济上要实行贸易保护;在政治军事上要减负、获取实实在在的收益,避免与俄罗斯和中国全面对抗、发生大规模战争,却会把主要实力和矛头对准中东,引爆中东大动荡,制造石油危机。
杜特尔特、朴槿惠失控令美国旧地缘战略崩溃
笔者此前曾经分析过,特朗普之所以从一匹无人看好的黑马最后横空出世,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民粹主义赢得了美国中下层的反响,更重要的是,他在今年4月份提出的废除伊朗核协议的主张,表现了与伊朗不共戴天的决心。
特朗普如果当选,他废除伊朗核协议意味着美国与伊朗将重回敌对状态,他以商人的逻辑相当可能发动对伊朗的战争。因为经过能源独立革命,美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已经由2006年的60%下降到了2015年的24.6%,而中东石油进口占比下降到仅为16.16%,石油储备由常规的96天增加到了108天。加上美国天然气已经基本自给。乙醇汽油随时可以发力增加产量,美国已经可以抛弃石油美元了,甚至可以将石油危机作为一张王牌打出去,从而赚的盆满钵满。
打击伊朗,引爆严重石油危机,美国可获得“一石三鸟”的收益:1、保护以色列犹太人;2、摧毁伊斯兰复兴的最后核心;3、石油危机会严重冲击中国和欧洲经济。而让回流的美元支持强势美元和美国阶段性复兴。
这符合美国石油军火寡头集团和犹太人政治集团的基本利益。对于美元背后的金融寡头利益集团而言,这也是同时打击俄、欧、中、伊——同时引发东欧、中东地缘政治危机,中断中东、东欧石油运输,美元“赢家通吃”——这一理想目标无法实现后的次优选择。
奥巴马已经错失了美国赢家通吃的机会
实现理想目标的机会已经被奥巴马错过了。
在2014年3月乌克兰政变后,奥巴马总统错过了乘乌克兰内乱时炸断俄罗斯输往欧洲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关键战术机会,同时他努力推进促成伊朗核协议,给美国在中东束缚了手脚。他最后2年任期更拿手的是脱口秀表演,更令他国有尊严的政治家轻视美国。而面对普京咄咄逼人的反击、中国以柔克刚的太极推手,美国地缘政治局面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掉了,从欧亚大陆西端的欧盟、英国、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到东端的菲律宾、韩国,现在美国的铁杆盟友几乎只剩下了日本。
更要命的是,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突飞猛进,俄罗斯军力卷土重来,冷战后军事战略重大失误的美军已经逐渐丧失了军事优势,特别是在俄罗斯和中国周边地区。而经过漫长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消磨,美军士气低落。因此,美国重返亚太和遏制俄罗斯的地缘战略逐渐沦为笑话。希拉里如当选则要背负这沉重的负担难以转身,特朗普上台却是美国进行外交重新洗牌的机会。
时间的推移对美国越来越不利,不仅中国、俄罗斯军力迅速追赶美军(美军因长期军备战略失误,如今悔之已晚,现在转向10年之内都难见成效)。中国也在习主席的要求下,迅速弥补战略短板——石油战略储备,国家战略储备已经由2014年的1243万吨迅速增加到2016年初的3197万吨,加上商业战略储备3283万吨(新华社2015年6月数据),中国石油储备已经超过43.5天,而迄今应该不少于50天。中国原计划于2020年完成的90天战略储备目标将提前完成。而一旦中国补上这个竞争短板,美国拿中国可真没招了。
特朗普上台
美国相当可能与俄罗斯妥协
中东还有一个重大隐患如果发作,那么可能会强化美国打击伊朗的决心,那就是沙特王储之争。沙特以前实行的是王位“兄死弟及”制,即哥哥去世,弟弟继承,但新国王萨勒曼准备改变它,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第一顺位替补王储,即转变“父死子继”制,这势必引起沙特王室内部权力之争,加上近两年国际石油价格大跌,沙特财政危机,更激化了矛盾,此外还叠加了亲西方派和原教旨派的意识形态冲突,因此,沙特内乱隐患不小。
如果沙特因内乱衰弱甚至分裂了,那么伊朗将成为伊斯兰文明的唯一希望和凝聚中心,在伊斯兰文明内部就没有克制力量了。这显然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美国有可能会抢在沙特内乱之前打击伊朗。以色列也不会坐视伊朗崛起。
但美国、以色列要对伊朗开战,必定要从东亚调兵,这就要缓和在东亚与中国的紧张关系。更要争取俄罗斯的默许。这就需要与俄罗斯的妥协,美国以承认俄罗斯在欧洲的权力,解除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且石油危机也能让俄罗斯大赚特赚,恢复元气大伤的国力,俄罗斯能经受住诱惑不接受吗?
这样一来,特朗普显然成为比希拉里更好的选择,因为偏执的希拉里不懂得顺势而为的变通,她很难低下傲慢的头,而即便低下普京也很难信任她;而缘起她丈夫克林顿的遏制中国战略,后来演化为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她也会因民主党立场的根深蒂固偏见而很难掉头。
因此,美国总统大选幕后的“导演”或许最后决定,抛弃希拉里这个固执而大牌的演员,而选择了更务实、也更好驾驭的特朗普。
面对务实的特朗普中国的日子会更难过
虽然希拉里表面骄傲而强硬,但是美国的实力已经不足以维持在地缘政治上同时对抗中国和俄罗斯,同时在货币上对抗欧元。最后可能哪一个目标都实现不了。
但是特朗普就不一样的了,他的几个核心策略都是针对中国的:1、大规模减税扶持美国再工业化,促使在华外资企业流往美国;2、实行贸易保护,特别是阻止中国制造的商品分割美国市场蛋糕;3、实施大规模的基建,增加就业,从而为美国再工业化提供更便利的物流环境;4、抛弃石油美元,引爆石油危机,更将直接冲击中国。
至于特朗普在加息问题上的态度尚不明朗,一方面他的大规模基建和政府负债需要低利率环境;可是最近他又说支持加息;他还对美联储现任主席耶伦非常不满,发誓要换掉她。
总体而言,特朗普如果当选美国总统,他在地缘政治上将采取收缩战略,与俄罗斯很可能和解,重返亚太也将低调收缩。而在经济上,他会主动切割与中国过去一体化的经贸关系,努力将市场和就业机会留给美国自己人。这都会让中国比较难受,却难以应对。
Subscribe to:
Posts (Atom)